如果回望中国炊具(厨具)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从明清时期开始,瓷器已经逐渐取代陶器和铜器,成为最普遍的餐具。这也是这一时期的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当时的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产,而且远销海内外,质量和工艺都日趋精美,达到巅峰。
明清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古代饮食文化,逐渐发展到历史最高峰。饮食业的繁荣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餐具的发展变化,明清两代,餐具制品不仅品类繁多,而且制作日渐精良,深得人们尤其是宫廷和上层社会的喜爱。餐具从材质到形制的发展演变,既是人类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人类饮食方式和文明进步的标志。
在12月21日即将在潇湘华天举办的2018荣宝斋(桂林)长沙秋季拍卖上,可以看到这样别具一格的小类型拍品——明清厨具瓷器,不仅有我们常见的碗盘,还有难得一见的同治时期火锅、同治时期温酒杯、康熙时期的粥罐等等有意思的食具。用瓷为原料制作厨具,不仅可以增加其观赏性,也能提高用餐愉悦度。
同治 温酒杯一对 高8cm*2
古人热衷于“煮酒”、“热酒”,都是将酒温热了再喝。要想温酒,自然少不了一件器皿,那就是温酒器。对于温酒器,古人们也是费尽心思下足功夫。从温酒器的搭配上可见一斑,炉杯配套、碗壶配套、套杯相配等,称得上是花样百出,但是最后统称为温酒壶或温酒杯。
这对同治时期的温酒杯由杯盖、杯身及内置小酒杯组成,通体胎釉洁白细润,其上画有一朵朵淡绿色小花,纹饰清雅。此类温酒杯流行于清晚期及民国,整器小巧温婉,别具一格,以外套、杯、盖结合,适宜两人对酌。
康熙 青花人物纹粥罐 直径22.9CM
粥罐产生的时间问题一直备受议论,但毫无疑问的是,康熙时期的粥罐确为大宗,康熙粥罐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器型体系。
这件康熙时期的青花人物纹粥罐堪称粥罐发展史上高度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作,直口,短颈,圆腹,圈足。罐肩部有对称双孔,用以穿环,俗称粥罐。以青花通景人物装饰,画面生动,栩栩如生。
元 龙泉窑大盘 高6CM 口径32CM
龙泉窑是中国制瓷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生产瓷器历史长达1600多年,它生产的大盘、碗、碟等食具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此类大盘为龙泉窑常见品种,胎体厚重,盘为菱花口,微外撇。浅腹,器壁为瓜棱形。釉质肥厚,色泽清润。
乾隆 广彩大碗 高11CM 口径26CM
据考证,清代时期,在广州众多外销工艺品中最早使用十三行作为纹样的是于1765年生产的广彩潘趣酒大碗,潘趣酒大碗是十八世纪用于盛放潘趣酒的容器。潘趣酒是一种由酒、果汁、汽水或苏打水调和而成并加有香料的饮料。
在当时,十三行场景图案的工艺品很受西方国家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十三行纹广彩大碗更是受欢迎,但由于其工艺复杂,大部分颜料需进口,彩绘难度大,耗时多,价格极为昂贵,故其数量极为稀少的。
这次将亮相12月21日荣宝斋(桂林)长沙秋拍的广彩人物大碗,器物敞口,鼓腹,圈足,碗绘人物故事纹,人物神态生动,色彩明快,大量使用描金纹饰。内口边饰描金,通体华贵。
乾隆 粉彩觐宝图碗一对 高8CM 口径19CM *2
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这一对乾隆时期的粉彩集觐宝图碗撇口,深弧腹,圈足,碗壁外以粉彩绘有觐宝图,人物刻画细腻,色彩柔和,整体布局和谐。这件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志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乾隆 青花方形碗盘一套 长15.5CM 宽15.5CM
乾隆时期的青花碗盘并不少见,但方形碗盘非常少,且成套系的方形碗盘更少。
这件拍品撇口,深弧腹,方足,碗盘绘有青花亭台楼阁山水图景,其画笔清妍挥洒,布局章法俨然,青花发色于温润莹白的胎釉映衬下将山水的风姿神韵一一展现。
民国 仕女盘一组 尺寸不一*5
此拍品由五个盘组成,各盘尺寸不一,有青花有粉彩,盘上各种姿态的仕女,仕女姿态婀娜多姿。
同治 喜禄封侯火锅 直径15CM
相传火锅的起源很早,但保存至今的完整的火锅食具非常少,且此件火锅品相非常完好,色泽艳丽。这件火锅通体施白釉,以浅绛彩工艺绘制喜碌丰侯图,画工细腻,寓意非常好,毛猴神态传神。火锅盖有两个对称的金色雄狮,神态威严。
道光粉彩虫草纹什锦格盒 高24CM
格盒为古时用来装食品所用,造型规整,通体施白釉,以粉彩工艺绘制虫草纹,笔触有力,隽永淡雅,动静雅趣。
清 什锦花卉盖杯一组 尺寸不一
盖杯造型不一,色彩纹饰不一,均采用粉彩工艺,各有特色,搭配恰当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