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精品竞买会”精品预展
贵州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点赞
据了解,本次竞买会预展作品共计251件,分为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被誉为“国之极品”的桃源刺绣与木雕精品板块,该板块主要以清代与民国时期的桃源老刺绣与木雕为主,也有当代桃源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罗明华大师的刺绣作品、桃源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朱建兵的木雕作品。被颜新元教授“国之极品”的桃源刺绣与木雕明年即将申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家一级文物;第二大板块是湘西土家织锦、蜡染、苗银大师精品,展出了湘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刘代娥、刘代玉、刘代英三姐妹代表力作,湘西蜡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大炮大师晚年精品佳作,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向櫆炽的银器作品,其中近9斤的纯白银火锅最引人关注;第三大板块是湘西神木金丝楠精品,包含清代老家具、金丝楠阴沉木原木与精品雕刻物件。
“神秘湘西 国之极品 旷世佳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精品竞买会”是大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瑰宝的代表精品的集中亮相展示,也是其市场价值的一次肯定与检验,更是广大投资爱好者的一次高品质的淘宝盛宴。
竞买会精品板块详解——————————
(一) 桃源刺绣
桃源刺绣,是地域特征极强、艺术品格极高、生发传承极具原发性的中国特色刺绣,是当下所见传世量最大、最受藏家追捧的国之极品。苏杭刺绣细腻精巧,有鬼斧神工之誉,却无法兼得桃源刺绣的泼辣粗犷;晋陕刺绣泼辣粗犷,却太多受制于宫廷与俗世的功名利禄,不如桃源刺绣内容单纯、健康。此外,东北刺绣多言说陈年故事,西南刺绣多传递神性精神,固然各有其好,却终归不及桃源刺绣直面当下,直面自然,直面活着的生命本体,托花鸟走兽之戏耍,寓世间男女之欢愉;造色彩交关之明快,表大俗大雅之超脱。
大体看去,桃源刺绣在材料和技法上与其他地域刺绣差别不大。然而,在题材范围、构图风格、造型习惯、色彩品位、精神气质等方面,桃源刺绣在全国传统刺绣领域有特别鲜明的一望而知的个性和特别雅俗共赏、独领风骚的艺术地位。
桃源刺绣取材于其山地自然人文之所属,其内容多为瑞兽、祥鸟、柔丽鲜花和戏剧人物。其瑞兽中最常见者为貔貅。传说貔貅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有辟邪镇宅之威力。大嘴,貌似金蟾,有嘴无屁股,吞万物而不泻,可聚八方财宝,只进不出。桃源刺绣中貔貅似狮、似虎、似猫、似兔、似麒麟,因威猛而意在其驱邪辅正,因活泼而意在其幽默诙谐;因传说中只进不出而意在其吞邪纳福、吉祥美满。也许因为这里民间艺术中貔貅的最为常见,宋代在这一带为官的名贤朱继芳在他的《送李秋堂赴京口酒人》一诗中留下“貔貅百万张颐仰,都将铁瓮盛春酿”的句子。
桃源刺绣中的鸟多为凤凰、山鸡、喜鹊。凤凰、山鸡、喜鹊皆隆胸、长尾、丰羽,有从容大度之形,有骄丽、华美之态,为男欢女爱、物富人勤、连连见喜之借喻。其植物花草取象山间自然造物,最常见者似为当地木芙蓉。木芙蓉花冠硕大而生趣盎然。其叶圆阔,常伴有舒展优雅的叶脉尾梢,其细长之状,有如拽地兰草之叶,恰似迎风彩凤之尾,其由正而侧、由俯而仰的圆转温丽之态甚是妙趣横生。
(二)桃源挑花
桃源的挑花艺术早于桃源刺绣,与桃源刺绣相辅相成,在造型上与桃源刺绣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高于桃源刺绣。桃源挑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不仅是民族民间艺术的魄宝,桃源挑花还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东方立体主义”。桃源刺绣在构图上遵从传统的适合纹样,同时又不拘俗于传统适合纹样的中规中矩,具有很强的绘画性,呈现出立体主义艺术风格。
(三)桃源木雕
在收藏界享有盛誉的桃源木雕是“桃源工”繁花似锦中的 一朵奇葩。其木雕作品的题材非常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 博古器皿、装饰图案等。与人物有关的题材又可以分得很细:历 史人物,如姜子牙钓鱼、张良拜师等;戏曲人物,如潘金莲戏武 松、太白醉酒等;宗教神话人物,如八仙过海等。这些作品,造 型夸张而不空洞,线条简练而不简单。其山水,稍加点则意境 深远,其人物,纵横几则神情兼备,其花鸟略施刻画则生动饱 满。“桃源木雕”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其艺术价值的挖掘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桃源木雕在艺术风格上,与起源于十九世纪西方“毕加索” 等人创造的“立体画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其雕刻工艺抓 住了画面的主次和虚实关系,进而使整幅画面生动有重点,在雕 刻的画面效果上不追求于实物的绝对忠实,更讲求神似。根据桃源木雕 “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的雕刻艺术中的布局法则,在视觉传 达设计强调变化中的均衡,强调动与静,疏与密的多样统一,宾 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使设计 统一,生动,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
(四)土家织锦
土家织锦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的西兰卡普,历史源远流长。为我国少数民族织锦之一。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大明一统志》称之为“斑布”。宋代称“溪布”、“溪洞面”。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它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土家织锦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与艺术风格。土家织锦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大师刘代娥:国家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龙山土家织锦“刘氏三姐妹”代表人物,在45年的织锦生涯中,她掌握了一百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其产品形式亦古亦今,多件作品被收入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资助课题《土家族民间美术》及《民间织锦》、《湖湘织锦》等著作中,个人工艺成就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上卷。作品《椅子花》、《粑粑架》、《珍兽图》、《船船花》、《四十八勾》多次获奖,并被中央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研究所收藏。其作品艺术价值高,极具收藏价值。
·大师刘代玉: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龙山土家织锦“刘氏三姐妹”中的大姐,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其挑花技艺超群,工艺精湛,传颂一方。2005年创作出失传多年的“麒麟进山洞”、“喜蜘蛛”等图案,弥补了土家织锦史上的空白,并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评为银奖。同年11月作品《四十八勾》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联合颁发的“2006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代表作品《传统土家织锦大玉章盖》被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作品《四十八勾花》、《喜蜘蛛》在北京“百名非遗产保护会议”上被国家艺术研究院永久收藏,作品《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传统服饰七件》被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永久收藏。
(五)湘西蜡染
蓝印花布采用的是漏版刮浆的防染工艺,它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防染印花的一种,由于蓝印花布在使用材料上比蜡染更普及,制作也更简便,所以数百年来成为中国劳动人民一种主要的衣被装饰方法。蓝印花布所采用的镂空花版印染技术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印染技术之一。当时人们按设计图案,在木板或浸过油的硬纸板上雕刻、镂空制成花版。印染时,在镂空的地方涂刷染料或色浆,除去镂空版,花纹便显现出来。湘西蜡染是大湘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大师刘大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蓝印花布做工精细、构图巧妙、寓意深刻。其代表品有:《凤戏牡丹》、《凤啄牡丹》、《金鱼戏莲》、《吉庆有余》、《双鱼福寿》、《吉庆丰收》、《八宝生辉》等等。作品《富贵平安》及《花开富贵》被国家美术馆收藏。
(六)湘西苗银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
·大师向槐炽:银锻造技艺传承人
他出生银匠世家,自幼随父学艺并练就了高超的锻银技艺,后创办银匠铺,除生产银饰外,开始尝试把苗家图案艺术大量应用在银饰当中,尤其擅长打造银茶具、餐具、酒具等大件器具。代表作《九龙银壶》,张家界市政府曾把这件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非洲友人。
(七)湘西神木金丝楠木
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木材,湘西神木金丝楠木自明朝以来就是宫廷指定建筑材料,在明朝末期就已经濒临灭绝,历史上金丝楠木专用于皇家宫殿、少数寺庙的建筑和家具,民间如有人擅自使用,会因逾越礼制而获罪。宫中常用楠木制作床榻,触之不凉,不伤身体,而其他硬木则不具备此优良特性,所以金丝楠木早已成为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木质收藏品。金丝楠木还有纹理顺不易变形,木材历经千年风雨而不受虫蛀。古往今来,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皇亲国戚;无论是群众、制作厂商,还是学者、古典专家,无不称赞楠木为国产珍贵木材。